曾春 副主任医师
擅长:关节运动损伤、关节退行性疾病的治疗。 [详情]
近年来,全球的糖尿病患者在不断的增多,研究证明,贫穷国家的糖尿病发病率最高。糖尿病危害我们的健康,那么你知道糖尿病高发的原因有哪些吗?
糖尿病的发病率跟生活中的习惯与饮食息息相关,还有遗传性。下面一起去了解一下糖尿病高发的原因。
近日,拉瓦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国际杂志Diabetes Care上刊文称,目前糖尿病在贫穷国家中的流行率最高,甚至在调整了传统的风险因素后依然是这样。
研究者Gilles R。 Dagenais表示,我们对来自3个高收入国家、7个中上等收入国家、4个中低收入国家及4个低收入国家中119,666名成年个体的糖尿病流行率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这些不同收入的国家中,个体患糖尿病和其风险因子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研究者指出,贫穷国家中有着较高的年龄和性别相适应的糖尿病流行率,而最富裕的国家中这些相关的糖尿病流行率则是最低的;在所有人群中,随着其年龄、居住地、较低和较高的教育水平、体力活动、家族糖尿病史及体重指数发生变化,个体患糖尿病的风险也会明显增加。以较高收入和较低收入的国家进行对比,糖尿病的家族史和体重指数同人群中糖尿病的流行率之间的关联都会发生变化。
同时研究人员还发现,当调整了许多风险因子及种族影响后,糖尿病的流行率依然会呈现出一种梯度变化趋势。而常规的风险因素并不能完全解释低收入国家中糖尿病的高流行态势,当然后期研究人员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来解释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和机制。
贫穷国家的发病率最高,但是生活中也有很多因素是导致糖尿病的凶手,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1、失眠
经常失眠的人会发现自己的皮肤晦暗无光、松弛,脱发严重,整个人衰老得很快,还会导致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病等多种身心疾病。
2、饮食
不良的饮食习惯,如进食过多,高糖高脂肪饮食可诱发糖尿病。尤其是长期以精米精粉为主食,造成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的大量丢失也可能诱发糖尿病,因为某些微量元素如锌、镁、铬等对胰岛素的合成及能量代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年龄
糖尿病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40岁后患病率开始明显升高。50岁以后急剧上升,高峰约在60-65岁。
4、体力活动
体力活动的减少亦是目前糖尿病患病率增高的一个重要因素。体力活动减少一方面可引起肥胖,另一方面也可以影响细胞表面的胰岛素受体的数目并使其敏感性减弱。
5、药物
某些药物可诱发或加重糖尿病,如氯噻酮、双氢克尿噻、糖皮质激素(强的松、地塞米松等),口服避孕药及普萘洛尔等。
6、肥胖
人体多余的脂肪都集中在腹部,比脂肪集中在臀部和大腿上的人更加容易发生糖尿病。临床调查发现中度肥胖的人糖尿病的发生率较同年龄正常体重的人高出4倍,高度肥胖者糖尿病发病率则是正常体重者的21倍。
7、遗传
有着家族糖尿病史的人群更易出现糖尿病,父母都是糖尿病患者,其子女的发病几率较父母为非糖尿病者就会明显的增高。
8、精神压力
长期工作忙碌,无法正常规律饮食的人更易患糖尿病。过度的学习和工作压力压的喘不过气来,都会造成紧张情绪的出现,所以年轻患者们要懂得适度的调节自己的生活规律。
如何预防糖尿病
1、限制饭量
合理安排自身每天每顿的饭量,避免糖分和脂肪摄入过多,据了解,过度肥胖的人减掉5%的体重就能将糖尿病发病率降低70%。
2、多吃杂粮
一方面可以通过其他杂粮来降低自身每天的饭量;另一方面,常吃高纤维的食物、水果,如玉米、燕麦、芹菜等杂粮食物,可有效降低糖尿病的发生几率。有研究发现,食用水果蔬菜最多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几率要比食用最少的人低21%。
3、多走路
相信很多糖尿病人都会被建议要日行万步,主要是因为走路时体内胰岛素可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只要坚持下去,糖尿病患病风险可降低80%。中国研究同样指出,高血糖者多走路,发展成糖尿病的风险减少40%。
4、多喝咖啡
据了解,糖尿病患者如果能坚持每天喝6杯不含糖和奶精的咖啡,患糖尿病的几率可降低约29%。这是因为咖啡中所含的钾、镁与氧化剂能帮助细胞更好地吸收糖分,但若量过少则几乎不起作用。
(责任编辑:梁倩缘 )
文章关键词:
骨关节炎的症状个人感觉差异颇大。有些人只是暂时地感觉轻微的不适和麻烦,有些人却会感到非常不舒服。针对疾病的病因,我们可以采取积极的预防措……详细>>
人到老年,抵抗力较弱,精力大不如从前,尤其是心脏血管出现退行性变化,功能减退,容易出现倦怠、乏力、气短、胸闷、心悸、耐力减退,甚至更严重……详细>>
头痛是生活中最易发生的一种小毛病,可能是因为睡眠不好,也可能是因为疾病的原因导致的,那么,对于老年人群中很常见的偏头痛问题,大家知道在中……详细>>
上了年纪,各种各样的疾病来袭,总是让人防不慎防,尤其人们随着年龄的增加,眼球结构会逐渐的“变脆”,这种老化让白内障、青光眼等眼部疾病订上……详细>>
近年来,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剧增,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如何通过日常养生方式维护老年人群的健康显得尤为重要。养老之法可以……详细>>